变废为宝--废弃轮胎变成精美景观

2017-09-13 10:27:45

在福清有个叫大斜村的地方,从事轮胎生产、制作、销售的就超过50户,是名副其实的“轮胎村”,2015年前后,村道两旁堆积的废旧轮胎超过1万条,这些轮胎气味刺鼻难闻,每逢夏日,更是蚊虫成灾...

在各级党委政府指导与支持下,大斜村对囤积的一万多条轮胎进行有效处理,取得明显成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大斜村,面积1.2平方公里,总户数仅80户,但是从事轮胎生产、制作、销售的就超过50户,并吸引了多家相关企业入驻。 在乡村经济得以发展的同时,当地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据村民反映,在2015年前后,村道两旁堆积的废旧轮胎超过1万条,平日里轮胎散发的气味刺鼻难闻,全村笼罩在臭味中,每逢夏日,更是蚊虫成灾,成了远近知名的“蚊子村”。

生态环境的破坏给该村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为预防“登革热”等疾病传播,每年要组织村民进行大规模消杀工作;另一方面,导致村民及企业出走,2015年,全村常住人口(含外来人口)不足250人,与高峰期400余人(含外来人口)相差极大,且有不少企业透露了出走的想法。
2016年4月起,该村自筹经费40余万元并成立大斜美丽乡村环境整治理事会,在上级部门支持和指导下,开展环境治理。
在对1万余条轮胎进行无害处理的基础上,针对轮胎大小、新旧程度分类对其进行二次处理:
一是将其中劣质且无利用价值的废旧轮胎直接清理。
二是利用轮胎清理后腾出的荒地兴建以“特色轮胎”为主题的公园,并将部分废旧轮胎支撑景观供人欣赏。如公园内标志性景观“轮胎巨人”即用各种大小75条轮胎制成,坐落在公园显眼位置,深受村内村外游客尤其是儿童的喜爱。
三是用多余的轮胎美化乡村环境。如从村口到公园的道路两旁摆放轮胎制作的花圃、兽首塑像,在山边用上千条的轮胎做护坡景观。此外,已计划在村内建设儿童乐园等设施。
至2016年12月,大斜村“轮胎治理工程”基本结束,全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自1万余条轮胎得到处理之后,大斜村摘掉“蚊子村”的帽子,且新建的公园依山傍水,成了本村与周边村民休闲的去处。

经过治理,乡村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外出村民返乡,外来人口入驻,使得本村常住人口从2015年底的约250人骤升至430余人,且返乡流、进驻潮仍在持续中,荒凉的旧貌一扫而空。

得益于乡村面貌的改变,原本执意离开的福建申通物流福清总部等企业已确定留下,同时成功吸引了福清豪琪门业、通顺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此外,福建申通物流福清总部租用了公园附近的厂房,每年提供租金15万元,确保公园的日常运行。企业活力提升,为乡村后期的发展提供持续、强大动力。

由于该村在轮胎治理过程中,结合该村多数村民从事轮胎行业的实际,并强调“变废为宝”,村内多数景观均凸显“轮胎”元素,使得“轮胎村”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该村得以更好以“轮胎”强化招商,以“轮胎”吸引来客。
对此,当地村民表示,将继续同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轮胎经济发展,全力打造“中国轮胎第一村”。
实现“要我做”和“我要做”的结合:
在大斜村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村把上级部门实施的项目与本村亟待解决的问题相结合,使得“要我做”与“我要做”两种思想完美融合,极大调动村民热情并坚定村民决心,进而促使相关村民在8个月时间内完成了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引导与发挥村民群体的行动能力:
村民的行动能力贯穿轮胎治理工程的始终,包括自行筹资40万元,制定村规民约,聘请乡镇经管站退休干部担任工程财务监督等,均展现村民群体的智慧与能力。在相关部门与单位的关注与引导下,村民群体将创造更大奇迹。
充分凸显生态理念:
对于该村而言,轮胎治理工程之后的种种效益,包括集聚人气、吸引游客、推动招商等,均与该村生态文明提升,宜居环境建设有莫大关系,也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意义。


(来源:福州市环境保护局)

分享到: sina qq weixin
请您留言

中科深兰(福建)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0591-87912756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