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解读噪声污染的防与治

2017-06-16 12:06:47

噪声污染的危害不容小视,它给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下,可能诱发多种生理、心理疾病。尤其是在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而睡眠质量亟待提高的今天,夜间噪声污染更是令人无法接受。
日前,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3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声环境质量监测,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一级的城市16个,占5.0%。31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7.2%,夜间达标率为59.7%。2016年相关部门共收到环境投诉119万件,其中噪声投诉52.2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43.9%。
国家相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在声环境质量监测、声环境功能区划与调整、环境噪声投诉与处理、噪声自动监测、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还发起环保与工商、城建、公安等诸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巡视、抽查和处置力度。这一系列持续的组合拳过后,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与2015年相比,2016年全国城市各类功能区监测中部分指标有所改善。但从居民投诉的情况来看,治理效果依然有限。

噪声防与治
导致噪声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污染源违规超标生产,比如建筑工地、工业企业、娱乐场所等在禁止生产经营的时间段从事生产经营;有的是职能部门源头管控出现问题,比如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公共设施建设规划与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不协调,或者准入控制不严,一些建设项目距离居民楼等太近却通过了审批等;还有的是群众参与度不够,老百姓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噪声比对空气和水源这类直接影响健康的污染,往往容忍度更高,有时不会主动投诉,有时不知道向谁投诉。


在防范方面,目前现有生活周边噪声污染,主要以罚与责令限产停产较多。此外,更应加强思想重视,各地完全可以通过声环境规划统筹、声污染系统防控,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最大限度减轻消除噪声污染,让居住环境更安静、更舒适。


对已经存在噪声污染的被动治理,目前国内已经成立了一批继大气、水污染后,又一产业:噪声振动污染治理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从业企业,利用专业技术对已经存在可实施手段治理的现有噪声污染,实施降噪技术,可以有效地从噪声污染源降低噪声,逐渐成为噪声污染治理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切身相关的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
近10年以来,民众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思想上的提升,在一些一线二线城市,家居噪声污染、城市综合体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应运而生并服务于民众和相关物产单位,这一产业正稳步进入成熟期。
目前,我国环境噪声相关产业总产值约为132亿元,呈缓慢上涨趋势。专业从事噪声振动控制相关产业的企业约600家,从业人数不到2万人……行业发展的后劲有待发掘。

分享到: sina qq weixin